鲁昭公总是提心吊胆,也算是受够了季孙氏的压迫了,准备要反抗季平子了。
虽然说,当年鲁昭公的登基,是在季孙氏强力支持下成功的,为此,季孙氏和叔孙氏还分歧很大,不过总归是季孙氏势力更大一些,所以,鲁昭公才如愿以偿。
但是,那个时候季孙氏的宗主是季武子宿,他还是比较守规矩的,权力欲望不是很大,执政期间,也并非是很专横的季孙氏宗主,因此,季孙氏和鲁君王室还算是相安无事。
但是,等到了季武子宿的孙子季平子继承了季孙氏的宗主位置后,情况就完全不是这样了,这个后来的季平子,简直是飞扬跋扈,对宗族内部,专横专权;对鲁国的大臣,欺负压榨;对国君国事,目中无人。
因此,鲁昭公之初登基时对季孙氏的感谢之情,也随着季平子的存在和骄横,而慢慢的消失在了云端之上了。
鲁昭公也知道了季孙氏内部的矛盾,季平子的叔叔恨死他了,这就是一颗非常有利的内应,同时鲁君也默认了自己儿子们准备驱逐季孙氏的阴谋后,也就动了对抗季平子的心思。
但鲁昭公毕竟是国君,他还是有些担心,他担心自己的势力还是不够大,担心到底能不能达到驱逐季平子的目的。于是,鲁昭公在探听到臧氏和季孙氏之间的矛盾后,就向臧孙询问能不能驱逐季孙氏,前面已经说了,这个臧孙还是比较清醒的,他知道季孙氏的势力强大,就提出这个事情很难做成的意见。
鲁昭公有些不甘心,他知道了郈昭伯与季孙氏的矛盾后,再次询问郈昭伯这个事情。
郈昭伯正憋了一肚子的气发不出来,一看国君都想处理季孙氏,这是个好机会,就当场认为可以办,并且怂恿鲁昭公下最后的决心。
鲁昭公还是有些犹豫,就询问的自己的玄孙子公孙子家(懿伯羁),这个懿伯很贤惠,也很清醒,就劝阻鲁昭公说:
“现在一些谗佞的小人,怂恿国君做一些侥幸的事情,事情肯定是办不成的,他们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是出于你国君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光向你描述事情成功以后的美好前景了,但事情的发展总有两面,如果事情一旦不成功,国君是要蒙受这个不好的名声和后果的,需要国君来背锅。所以,这是不可以为之的事情。
再说,鲁国的国君王室已经失去权力很久了,办理这样的事情,要想成功,没有绝对的把握和实力基础做保证,是不能轻率下决定的,现在国家的大权都在季孙氏手里,恐怕很难成功啊,一定要慎重啊。”
懿伯羁完全是一腔的肺腑之言,又是给自己的太爷爷解答,肯定说的都是知心话。
但是,虽然说这是知心话,可说的时候不对,若鲁昭公心处在平气和的阶段,也许就听从了这个意见。现在,鲁昭公已经对季平子很生气了,心里面有了对胜利的渴望。因此,这个询问,也许就是一个满足心理安慰的过程罢了,一旦懿伯的话,没有说到鲁昭公的心上,鲁昭公就让懿伯回去了,根本不采纳他的意见了。
懿伯羁当然能够看明白事情的原因,既然国君不听自己的劝阻,又和自己说了这样的机密的事情,这是很不好处理的事情,完全有被“杀人灭口”的可能性。
懿伯很聪明,于是就对国君说:
“亲爱的国君,下臣已经知道了国君的这个事情,如果消息一旦泄露出去,我是很难说清楚的,也许不会有个好下场。
这样吧,我就不回去了,住在王宫里面,等你们事情办完之后我再回家。”
这简直是太聪明了,是明哲保身的好办法。
这就是古代人告诉我们的大智慧,一旦你知道了别人的秘密,又无法进谏忠言,就一定要将自己处于事情之外,这样对谁都有好处。
虽然说,当年鲁昭公的登基,是在季孙氏强力支持下成功的,为此,季孙氏和叔孙氏还分歧很大,不过总归是季孙氏势力更大一些,所以,鲁昭公才如愿以偿。
但是,那个时候季孙氏的宗主是季武子宿,他还是比较守规矩的,权力欲望不是很大,执政期间,也并非是很专横的季孙氏宗主,因此,季孙氏和鲁君王室还算是相安无事。
但是,等到了季武子宿的孙子季平子继承了季孙氏的宗主位置后,情况就完全不是这样了,这个后来的季平子,简直是飞扬跋扈,对宗族内部,专横专权;对鲁国的大臣,欺负压榨;对国君国事,目中无人。
因此,鲁昭公之初登基时对季孙氏的感谢之情,也随着季平子的存在和骄横,而慢慢的消失在了云端之上了。
鲁昭公也知道了季孙氏内部的矛盾,季平子的叔叔恨死他了,这就是一颗非常有利的内应,同时鲁君也默认了自己儿子们准备驱逐季孙氏的阴谋后,也就动了对抗季平子的心思。
但鲁昭公毕竟是国君,他还是有些担心,他担心自己的势力还是不够大,担心到底能不能达到驱逐季平子的目的。于是,鲁昭公在探听到臧氏和季孙氏之间的矛盾后,就向臧孙询问能不能驱逐季孙氏,前面已经说了,这个臧孙还是比较清醒的,他知道季孙氏的势力强大,就提出这个事情很难做成的意见。
鲁昭公有些不甘心,他知道了郈昭伯与季孙氏的矛盾后,再次询问郈昭伯这个事情。
郈昭伯正憋了一肚子的气发不出来,一看国君都想处理季孙氏,这是个好机会,就当场认为可以办,并且怂恿鲁昭公下最后的决心。
鲁昭公还是有些犹豫,就询问的自己的玄孙子公孙子家(懿伯羁),这个懿伯很贤惠,也很清醒,就劝阻鲁昭公说:
“现在一些谗佞的小人,怂恿国君做一些侥幸的事情,事情肯定是办不成的,他们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是出于你国君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光向你描述事情成功以后的美好前景了,但事情的发展总有两面,如果事情一旦不成功,国君是要蒙受这个不好的名声和后果的,需要国君来背锅。所以,这是不可以为之的事情。
再说,鲁国的国君王室已经失去权力很久了,办理这样的事情,要想成功,没有绝对的把握和实力基础做保证,是不能轻率下决定的,现在国家的大权都在季孙氏手里,恐怕很难成功啊,一定要慎重啊。”
懿伯羁完全是一腔的肺腑之言,又是给自己的太爷爷解答,肯定说的都是知心话。
但是,虽然说这是知心话,可说的时候不对,若鲁昭公心处在平气和的阶段,也许就听从了这个意见。现在,鲁昭公已经对季平子很生气了,心里面有了对胜利的渴望。因此,这个询问,也许就是一个满足心理安慰的过程罢了,一旦懿伯的话,没有说到鲁昭公的心上,鲁昭公就让懿伯回去了,根本不采纳他的意见了。
懿伯羁当然能够看明白事情的原因,既然国君不听自己的劝阻,又和自己说了这样的机密的事情,这是很不好处理的事情,完全有被“杀人灭口”的可能性。
懿伯很聪明,于是就对国君说:
“亲爱的国君,下臣已经知道了国君的这个事情,如果消息一旦泄露出去,我是很难说清楚的,也许不会有个好下场。
这样吧,我就不回去了,住在王宫里面,等你们事情办完之后我再回家。”
这简直是太聪明了,是明哲保身的好办法。
这就是古代人告诉我们的大智慧,一旦你知道了别人的秘密,又无法进谏忠言,就一定要将自己处于事情之外,这样对谁都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