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此藏兵之道,重真显然是驾轻就熟的,这一点便连吴三桂都不得不佩服。

    哪怕并无险关,并无错综复杂的山林之地,而仅仅是一大片无人耕种,荒草丛生的地带,都被他有效利用,硬是藏下了八百名骑兵。

    自第二道战壕退下来之后,长长的三号战壕便塞下了足足四百人。

    想象一下四百人肩并肩站在一起会形成一道多长的战线,而火铳手之间是一定会留下至少半个身位,以便完美地架起火铳,便可推断,这条战壕大约有多长。

    从高处看去,这最后的一道战壕就像一道弯弯的月亮,又如一个巨人奋力地展开双臂,对第二战壕形成了拥抱状。

    也幸好达牛渡口足够宽广,才让重真构筑出了这三道战壕,道道相连,环环相扣,誓将来袭的两个牛录的镶红旗骑兵,一口吞下。

    至于剩下的四百名骑兵在哪里呢?

    他们就在较远处的侧翼,一人看管着双马,健硕的战马蹲着,矫健的少年骑士便蹲在它们的身旁。

    战马套着马嘴,骑士也嘴衔木枚,屏息凝视,聚精会神,等待着最后参战,一战而定乾坤的时刻。

    这片人迹罕至的荒草丛,有接近大半个人那般高,以至于远处高坡之上的吴三桂,都没有察觉到他们的藏身之地。

    不过从吴三桂的角度看去,三道战壕倒是极为明显,草丛断层的那长而宽的那一片,便是了。

    正面的建奴骑兵就快摸到第二道战壕了,侧翼也快要完成迂回,形成包抄了。

    这些他都看得一清二楚,可是却再无火铳的声响,即便他坚信重真一定会将最长最宽的那条战壕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但是战场形势瞬息万变,在战局既定之前,他的心还是禁不住提到了嗓子眼。

    他的担忧其实是有些多余的,对于这些基本战术极为熟稔的重真,怎可能会不考虑到这一点呢?

    并且,数百人马再怎么小心翼翼地在荒草丛里穿梭,也还是会有迹可循的。

    别的不说,便是零星的战马嘶鸣就不可避免,毕竟这些彪悍的镶红旗骑兵只是仓促迎战,并非如重真一般有备而来。

    骄傲如旗人老爷,对于自己的定义永远都是冲锋定局,收割成片,便连防御用的盾牌都未曾携带。

    如此一来,以有备图谋无备,一切便都在黄重真的掌控之中。

    终于,随着布置在第二道战壕上的唯一一个陶罐地雷,也是最后一个地雷被触发,火铳的巨大声响再次传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