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2年,7月26日,立秋14日,利津县。
“啪!”
范龙城做出一个标准的站立射击姿势,扣响了手中风暴枪的扳机,枪托在他肩上大力一撞,铅弹便朝一百米外的靶子飞去。
一般来说,风暴枪在这个距离上,能打到什么地方完全随缘,中不中靶都不一定,然而数百毫秒后,子弹稳稳落入了靶上人形标记的头部区域中,展现出了难以置信的精度或者是运气。
“爆头!”他旁边的张云飞大喝一声,然后放下望远镜,朝范龙城竖起了大拇指,“范大将,你这枪法可以啊!”
张云飞是工业部的股东,同时也是武备组的成员,在段明远上了前线之后,他便接过了轻武器项目部的主导权,在后方负责火枪的生产与研发工作。开战以来,东海商社的资源向军事倾斜,武备组也分到了不少预算,他们轻武器部折腾出了不少新枪,这次张云飞就亲自带了一批送来前线让军方试一下看看反响,正好在第一站利津碰到了范龙城,就先让他尝尝鲜。
“去!”范龙城看了一眼靶子,“我明明瞄准的是胸口!你这把枪真的好好校过吗?我怎么感觉标尺是歪的啊。”
正版风暴枪的照门很简单而实用,就是一块竖起的小铁片,中间挖了一个圆孔,顶上还有一个倒三角的缺口。近距离精确射击的时候,就透过中间的圆孔看向枪口上方的准星再瞄准敌人,而远距离齐射的时候就用上面的缺口看。一共就这两段,对于士兵们来说简单易懂,反正滑膛枪精度感人,分得再细也没什么意义。
但这把枪上,原先的简易照门却被一块长铜片取代了。铜片中间有一道镂空的长槽,上面还有一个滑块可以上下移动,透过滑块上的缺口可以看到前面的准星。长槽左右刻着长短不一的刻度,标着数字,整体用一组螺栓固定在照门的位置上,还可以调节上下左右。总的来看,充斥着一股子临时赶制的粗糙感。
张云飞尴尬地一笑:“当然校了,就是因为校过标尺才歪了一点嘛。你知道,这风暴枪底子太歪,就算拉了膛线,精度也不可能太高。再说了,瞄胸打头,至少是中了嘛。”
没错,这把风暴枪不是普通的风暴枪,而是一把在枪膛内镌刻了膛线的线膛枪!
线膛枪由于膛内有膛线,可以使子弹在沿枪管运动时旋转起来,从而将各方外力对弹道的影响平均化,取得远比滑膛枪更高的精度。后世几乎所有步枪都是这样的线膛枪,有效射程动辄几百上千米,相比现在一百米打过去都要随缘的滑膛枪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原时空里,它的历史并不短。早在十五世纪,就有人试着在火枪内刻上膛线,以提升射击精度。不过早期的膛线是所谓的直膛线,也就是数道与枪管平行的直凹槽,目的不是让铅弹旋转,而是让它更稳定地沿枪管前进,也能起到一定的效果。后来渐渐发现,将膛线刻歪之后,弯曲的膛线使铅弹旋转起来,反而取得了更好的精确度,于是就发展出了实用化的线膛枪。
线膛枪由于要在枪膛内部刻膛线,加工起来自然比滑膛枪要麻烦些,但也不算什么不可逾越的障碍,十六十七世纪的手工作坊都可以自产,造价不会超过同规格滑膛枪的两倍,说明技术难度并没有多高。但是,早期的线膛枪有一个重大的缺陷,那就是射速过慢。铅弹想自旋起来,必须嵌入膛线才行,这就导致它的尺寸必须比枪的口径略大,装填极为困难,有时甚至需要用锤子敲进去才行。相比一分钟打两三发的滑膛枪,线膛枪可能要几分钟才能装填一发,所以即使出现得很早、精度也有明显优势,但战场上的主力始终是滑膛枪,只有一些猎户或者精确射手才会使用线膛枪。
这个情况,直到十九世纪,米尼弹和后膛枪的大规模应用才发生了改变。后膛枪,就是不从枪口装弹,而是从枪管后端装弹,这样即使子弹的口径略大也不成问题,而且射速要显著快于前装枪,所以成为了后世步枪的标配。但后膛枪离我们还太过遥远,暂且不去讨论,更有现实价值的是所谓“米尼弹”。
米尼弹,由法**官米尼发明,正如其名,不是一种新式的火枪,而是一种巧妙的子弹。相比滑膛枪通用的球型铅弹,米尼弹的结构要复杂得多,它整体是一个长锥形,头部圆而尖,尾部中空,横截面直径可以做得比枪的口径略小一些,从而可以轻易地装填进枪膛内。发射之时,火药燃气冲入中空的尾部,将铅壳撑开,直径扩大,然后可以嵌入膛线之中……看这描述,就是之前在泰山战场大显神威的红头扩张弹啊!
实际上确实没错,红头弹就是武备组为了解决情形类似的装填问题,因而模仿米尼弹做出来的。
米尼弹发明之后,立刻就大大改善了线膛枪的实用性,使它在射速不逊于滑膛枪的情况下却拥有了强得多的有效射程,从而开展了一次线膛革命。不计其数的滑膛枪被刻上膛线,用上了米尼弹,展现出了远胜于以往的威力。在克里米亚战争时期,装备线膛枪的英法联军以明显优势的战损比战胜了仍用着滑膛枪的俄军。在美国内战初期,南北两军士兵拿着前装线膛枪,却用着滑膛枪时代的线列步兵战术,于是就把战争变成了真正的排队枪毙,士兵们成片的死去,最终导致了步兵战术的大变革……
可惜米尼弹生不逢时,在诞生之后没多久,就被迅速成熟的后装枪取代了,在历史上只是昙花一现。说来也像命运开了个玩笑,这两者的生涯截然不同。后装枪其实出现得也很早,在十六世纪就出现过后膛装填的火枪,但是因为工业水平不行,不能大规模生产,所以直到十九世纪中期工业革命之后才有可能大规模出现在战场上。但是米尼弹则不同,它出现得虽晚,但其实对工业水平的要求并不高,当时很多上溯到大革命时期的老迈火枪都能拉了膛线就上阵,普适性是很高的,只是因为之前没人想到这个方案,才没有大规模应用过,不得不说这也是历史的遗憾(或者说是幸运?不用死那么多人了)。
总而言之,既然线膛枪和米尼弹这么厉害,已经误打误撞做出了扩张弹的东海商社没理由不用啊!这不,在之前已经对膛线开展过一定研究的基础上,张云飞带人紧急攻关了半年多之后,终于造出了第一批试作枪,这把加刻了膛线的风暴枪就是其中之一了。
“啪!”
范龙城做出一个标准的站立射击姿势,扣响了手中风暴枪的扳机,枪托在他肩上大力一撞,铅弹便朝一百米外的靶子飞去。
一般来说,风暴枪在这个距离上,能打到什么地方完全随缘,中不中靶都不一定,然而数百毫秒后,子弹稳稳落入了靶上人形标记的头部区域中,展现出了难以置信的精度或者是运气。
“爆头!”他旁边的张云飞大喝一声,然后放下望远镜,朝范龙城竖起了大拇指,“范大将,你这枪法可以啊!”
张云飞是工业部的股东,同时也是武备组的成员,在段明远上了前线之后,他便接过了轻武器项目部的主导权,在后方负责火枪的生产与研发工作。开战以来,东海商社的资源向军事倾斜,武备组也分到了不少预算,他们轻武器部折腾出了不少新枪,这次张云飞就亲自带了一批送来前线让军方试一下看看反响,正好在第一站利津碰到了范龙城,就先让他尝尝鲜。
“去!”范龙城看了一眼靶子,“我明明瞄准的是胸口!你这把枪真的好好校过吗?我怎么感觉标尺是歪的啊。”
正版风暴枪的照门很简单而实用,就是一块竖起的小铁片,中间挖了一个圆孔,顶上还有一个倒三角的缺口。近距离精确射击的时候,就透过中间的圆孔看向枪口上方的准星再瞄准敌人,而远距离齐射的时候就用上面的缺口看。一共就这两段,对于士兵们来说简单易懂,反正滑膛枪精度感人,分得再细也没什么意义。
但这把枪上,原先的简易照门却被一块长铜片取代了。铜片中间有一道镂空的长槽,上面还有一个滑块可以上下移动,透过滑块上的缺口可以看到前面的准星。长槽左右刻着长短不一的刻度,标着数字,整体用一组螺栓固定在照门的位置上,还可以调节上下左右。总的来看,充斥着一股子临时赶制的粗糙感。
张云飞尴尬地一笑:“当然校了,就是因为校过标尺才歪了一点嘛。你知道,这风暴枪底子太歪,就算拉了膛线,精度也不可能太高。再说了,瞄胸打头,至少是中了嘛。”
没错,这把风暴枪不是普通的风暴枪,而是一把在枪膛内镌刻了膛线的线膛枪!
线膛枪由于膛内有膛线,可以使子弹在沿枪管运动时旋转起来,从而将各方外力对弹道的影响平均化,取得远比滑膛枪更高的精度。后世几乎所有步枪都是这样的线膛枪,有效射程动辄几百上千米,相比现在一百米打过去都要随缘的滑膛枪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原时空里,它的历史并不短。早在十五世纪,就有人试着在火枪内刻上膛线,以提升射击精度。不过早期的膛线是所谓的直膛线,也就是数道与枪管平行的直凹槽,目的不是让铅弹旋转,而是让它更稳定地沿枪管前进,也能起到一定的效果。后来渐渐发现,将膛线刻歪之后,弯曲的膛线使铅弹旋转起来,反而取得了更好的精确度,于是就发展出了实用化的线膛枪。
线膛枪由于要在枪膛内部刻膛线,加工起来自然比滑膛枪要麻烦些,但也不算什么不可逾越的障碍,十六十七世纪的手工作坊都可以自产,造价不会超过同规格滑膛枪的两倍,说明技术难度并没有多高。但是,早期的线膛枪有一个重大的缺陷,那就是射速过慢。铅弹想自旋起来,必须嵌入膛线才行,这就导致它的尺寸必须比枪的口径略大,装填极为困难,有时甚至需要用锤子敲进去才行。相比一分钟打两三发的滑膛枪,线膛枪可能要几分钟才能装填一发,所以即使出现得很早、精度也有明显优势,但战场上的主力始终是滑膛枪,只有一些猎户或者精确射手才会使用线膛枪。
这个情况,直到十九世纪,米尼弹和后膛枪的大规模应用才发生了改变。后膛枪,就是不从枪口装弹,而是从枪管后端装弹,这样即使子弹的口径略大也不成问题,而且射速要显著快于前装枪,所以成为了后世步枪的标配。但后膛枪离我们还太过遥远,暂且不去讨论,更有现实价值的是所谓“米尼弹”。
米尼弹,由法**官米尼发明,正如其名,不是一种新式的火枪,而是一种巧妙的子弹。相比滑膛枪通用的球型铅弹,米尼弹的结构要复杂得多,它整体是一个长锥形,头部圆而尖,尾部中空,横截面直径可以做得比枪的口径略小一些,从而可以轻易地装填进枪膛内。发射之时,火药燃气冲入中空的尾部,将铅壳撑开,直径扩大,然后可以嵌入膛线之中……看这描述,就是之前在泰山战场大显神威的红头扩张弹啊!
实际上确实没错,红头弹就是武备组为了解决情形类似的装填问题,因而模仿米尼弹做出来的。
米尼弹发明之后,立刻就大大改善了线膛枪的实用性,使它在射速不逊于滑膛枪的情况下却拥有了强得多的有效射程,从而开展了一次线膛革命。不计其数的滑膛枪被刻上膛线,用上了米尼弹,展现出了远胜于以往的威力。在克里米亚战争时期,装备线膛枪的英法联军以明显优势的战损比战胜了仍用着滑膛枪的俄军。在美国内战初期,南北两军士兵拿着前装线膛枪,却用着滑膛枪时代的线列步兵战术,于是就把战争变成了真正的排队枪毙,士兵们成片的死去,最终导致了步兵战术的大变革……
可惜米尼弹生不逢时,在诞生之后没多久,就被迅速成熟的后装枪取代了,在历史上只是昙花一现。说来也像命运开了个玩笑,这两者的生涯截然不同。后装枪其实出现得也很早,在十六世纪就出现过后膛装填的火枪,但是因为工业水平不行,不能大规模生产,所以直到十九世纪中期工业革命之后才有可能大规模出现在战场上。但是米尼弹则不同,它出现得虽晚,但其实对工业水平的要求并不高,当时很多上溯到大革命时期的老迈火枪都能拉了膛线就上阵,普适性是很高的,只是因为之前没人想到这个方案,才没有大规模应用过,不得不说这也是历史的遗憾(或者说是幸运?不用死那么多人了)。
总而言之,既然线膛枪和米尼弹这么厉害,已经误打误撞做出了扩张弹的东海商社没理由不用啊!这不,在之前已经对膛线开展过一定研究的基础上,张云飞带人紧急攻关了半年多之后,终于造出了第一批试作枪,这把加刻了膛线的风暴枪就是其中之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