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于华夏大剧院的商业街开街营业,其中一家看似不起眼的小店却引发了众多关注。

    这家店的面积虽不大,卖的玻璃制品却不是别家店铺所能相比的。

    即便城内卖舶来品的店面也有玻璃器皿,但成色却远不如这家小店。

    工商管理局在对店铺进行一番调查后,还按照最新的规定发放了牌照,也让所有人都知道它居然还是一家大明商人跟弗朗机人合资开办的“企业”。

    除了店中售卖的那些玻璃制品外,店名也令所有看到之人议论纷纷。

    因为对那些看客而言,这家店的名称,也过于古怪了一些。

    既不是什么轩也不是什么阁,而是“中葡贸易公司”这六个大字。

    并且在这行大字下方,还有一行小字。

    写的是“北京分公司舶来品总店。”

    看意思,这家店以后不会只满足于卖玻璃器,还将涉足其他商品。

    再有,这家面积不大的小店口气却着实不小,竟然敢自称什么总店。

    当然,无论自称总部还是总店,那都是人家的自由,其他人也管不着。

    只是那名称里的“公司”二字,却看得所有人都不明所以,搞不清楚是啥玩意儿。

    将“公司”一词最早引入中国的,是清朝时期的魏源。

    他在自己所编撰,介绍西方科技的《海国图志》中写道:

    “西洋互市广东者十馀国,皆散商无公司,惟英吉利有之。

    公司者,数十商辏资营运,出则通力合作,归则计本均分,其局大而联。”

    魏源在这段话中,不但明确地提到了公司,还清晰地指出了公司经营模式跟个人经商的不同。

    不过现代一些人不知出于什么目的,非要将“公司”一词跟国学扯上关系,并言之凿凿地说其出处乃是孔子或庄子。

    一个很热门的说法就是“公司”二字出自于孔子的《大同·列词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