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天启示
实际上谁看不出来淑妃想要巴结太后?太后岂能不知?不过倒是想要知道淑妃想要玩什么花样,便顺着她走下去。三日之后,沈衍之带着大臣们出去京郊的围猎场狩猎,分明看到一只猛虎,朝着它射了三箭,眼看着三箭都中了。沈衍之大喜,带着猎犬过去查看。找遍了都没有找到猛虎,反而是发现了一块奇异的石头,上面插着三只箭。这三只箭的位置正好是沈衍之看到的他射在老虎身上的位置。周围的大臣们也都围过来,沈鹤北跳下马去,首先走到石头边上,凑近一看,惊呼一声道:“陛下,真的是你的箭!”沈衍之也跳下马去,走到石头边上去看,果然看到那箭羽上的黄色羽毛,心中差异。分明射的是老虎,如何变成了石头?等到侍卫将三只箭拔出来,连带着那块石头也开始起🜁⚷🖅裂缝,大片大片的表面脱落,露出了石头里面的字来。一个侍卫见状,当即跑过去跪着禀告:“陛下,那石头上有字!”沈衍之听说,当即跟着大臣们过去,沈鹤北走过去,念着石头上的字道:“妖女下凡,祸国殃民!”沈鹤北看完之后,有些疑惑,抬眼对着周围的大臣们看了一圈,见到大家的神情都很惊恐。便低下头继续去看石头。原来石头上不止这行大字,下面还有一个图案,画的是一只兔子。兔子的旁边还围了一圈草,似乎是为了衬托这个兔子。沈鹤北看了之后,正在盘算,就看到身后有个人也靠了过来,转眸一看,是沈衍之。沈衍之亲自上前来看,很仔细地看。他也注意到了这个图案,正在揣测。沈鹤北虽然没有参与这件事,但是已经猜测出来了。不过他并不着声。就他知道的是,这句话说显然指的是后宫中的女子,而兔子是那个女子的十二生肖中的属相,至于兔子周围😤🃗的草就又些难解。不过只要知道现在的局势,就不难猜测。任郁欢和任倩玉都是兔子,但是茂盛的草不就是指的郁字嘛?记得才认识的时候,任郁欢介绍自己都是说自己的郁是葱郁的郁。沈衍之不可能没看出来。沈鹤北为了维护任郁欢没有说,但是看到沈衍之扳起的脸孔也知道沈衍之看出来了。沈鹤北倒是反而转成了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心里,对着沈衍之问道:“陛下可看出端倪了?”旁边一个大臣这时候插话说道:“陛下,天降启示,不能不重视啊,请陛下带回石头,请钦天监查看。”在场的大臣听的,都一起附和。事到如今,沈衍之还能如何,只能命人将石头带回去。也无心打猎了,带着大臣们回到宫中。钦天监查看之后,神情严肃回禀道:“陛下,此乃上天的启示,不能不认真对待啊!”太后也已经听的消息了,正在和淑妃一起说话了,就和淑妃一起来了。淑妃扶着太后的手一起走进来,太后就当即喊话道:“陛下,这可不能不认真对待啊!”沈衍之本来想要驳回的,如今看到太后来了,只得起身迎接过来。太后不傻,哪里看不出来这其中的端倪。只是事情已经闹出来了,京城中的百姓都会知道这件事,若是皇家不拿出手段来处理的话,难免让百姓们心中不安。这才是太后出来说话的原因。淑妃站在太后身边,虽然她已经知道会有这样一块石头,但是还是想要亲自看看,所以此刻正在偷偷看那块石头。却没有看到沈衍之落到她身上的怀疑的目光。“陛下啊,千万要慎重处理!”沈衍之听得太后的嘱咐只能说道:“朕必然会好好处理的,母后不必担心,且先回去休息吧?”说着对着淑妃吩咐道:“带着太后回宫。”淑妃碰到沈衍之冷漠的目光,心中一动,当即解释道:“臣妾正在太后宫中念佛抄经,不想听到这等事情,就好奇来了,请陛下赎罪。”“没事,先下去吧,。”淑妃带着太后离开了,宰相也来了。事情越发大了。“陛下,消息很快就传遍了京城,百姓们都很关注这件事,请陛下下令立马处理此事。”处理?彻查才对吧?沈衍之心中冷哼一声,拿手揉着自己的眉心说道:“朕也感觉身体不对劲,快宣何太医来!”说着就揉着眉心不再说话。大臣宰相们看到也没办法,毕竟龙体为首,都等待旁边。何太医来了,看到大家都在,倒是有些紧张。宰相当即说道:“陛下今日受惊,龙体不安,何大人你快看看!”任郁欢一直都在后殿中听的,甚至已经拿到沈鹤北送来的信。此刻知道沈衍之先要拖延时间,便也不管不顾了,从过年后殿中走出来。当着大臣的面对着何太医说道:“陛下都如此了,坐都坐不住了,怎么还不扶着陛下进去躺着?”说完又抬眼对着众位大👷🍠臣说道:“陛下如今龙体不安,请大家不要吵闹,且退出去等待为好。”任郁欢毕竟是陛下身边的姑姑,有资格有权利说这样的话。所以就算是宰相也不好说什么,大家都推下去,等待沈衍之传唤。沈衍之躺下之后,任郁欢就看到王廉也跟着来了。正准备要说话,就看到沈衍之放下手来对着王廉吩咐道:“你去告诉太后娘娘,朕没事,切莫惊动她了。”王廉看了看任郁欢,又看了看何太医,只得退下去。王廉出去之后,大臣们立马围上来问情况。“陛下吩咐奴才去告诉太后娘娘,免得太后娘娘着急赶来。”说话的时候就盯着宰相,没有说的意思就传递了出去。不过就算是证实了陛下没有龙体不安又能如何,他们敢闯进去打扰沈衍之休息嘛?等到人都走开了,沈衍之坐起来,一脸冷静对着何太医道:“朕觉得今日被人下了药,你仔细查看看能不能查到端倪。”任郁欢听的,当即拦着道:“此时才去查,已经查不到证据了,找物证不如找人证。”